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明锦绣朱允熥朱元璋全局》,由网络作家“岁月神偷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正在连载中的军事历史《大明锦绣》,深受读者们的喜欢,主要人物有朱允熥朱元璋,故事精彩剧情为:这一世,我竟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唯一嫡孙,是懿太子朱标的唯一嫡子。既然如此,那我就要当仁不让,不再让历史重演,不再让山河再遭屈辱。我要登上那个位置,建立一个锦绣无双,日月昌明的盛世大明。...
《大明锦绣朱允熥朱元璋全局》精彩片段
哒哒哒,马蹄落在深宫的石板上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
喀喀喀,飞鱼服绣春刀的锦衣卫,脚步铿锵如同战鼓。
朱允熥胯下一匹纯白色,没有任何杂毛,温驯的战马,缓缓走出宫门。
他身后,无数锦衣卫铁甲侍卫浩浩荡荡,排成长龙。
而在他的身前,他出宫门那一刻,又有无数的骑兵兵丁,在前面开路。
宫城外,那些宫人和杂役,马上背过身面对紫禁城的城墙,大气都不敢出。
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,凡人是没有资格,没有权力见到贵人的。当遇到贵人,他们唯一能做的,就是避开。
那些准备进宫陛见的官员们,看了朱允熥的仪仗先是一愣,随后马上跪于路边。
朱允熥回头看看高大雄伟的紫禁城,又看看眼前宽阔的街道。心中豪气万千,意气风发。
吴王的队伍渐渐出宫,朱元璋背着手在城墙上收回目光。
“咱这个孙子,像咱!”慢慢朝城墙下走,朱元璋满脸笑意的沉思。
这个大明在他手里二十多年,刚刚步入正轨。已故的太子正值壮年,正是执掌河山,带领并稳固大明江山最好的人选。
可惜太子走了,大明的江山的继承人空悬。
但是看到自己这个英气勃发的孙子,朱元璋心中又有了别的念头。
似乎大明帝国,由一个豪情万丈,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带领。在岁月中乘风破浪,并且超越父祖的功绩,也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想着想着,再次回望宫墙外,朱元璋对身边亲卫说道,“让蒋瓛来见朕!”(瓛,huan)
蒋瓛,大明锦衣卫指挥使。
~~~~~
咚咚咚!
朱允熥的仪仗还未到应天府外,大明京营大明的大军,天地间肃杀的战鼓声,骤然响起。
战鼓澎湃,如怒潮一般一浪高过一浪,这汹涌的战鼓震撼在男人的心头,如疾风骤雨一般。
但是这迅疾的战鼓却没有让人感到心悸,反而是热血澎湃不能自己。繁华的大明都城,似乎瞬间变成了塞外的金戈铁马之地,脑海中全是男儿欲要奋力杀敌,和大胜之后的欢呼。
胯下温顺的战马,在听到鼓声时鬃毛乍起,嘴中发出和战鼓相和的嘶鸣。那些锦衣卫士和铁甲士兵更是在瞬间,握紧手中的兵器。
”呼!“朱允熥呼出一口气,让澎湃的心潮冷静下来。他知道,接下来他要见证的,是风华无双的大明,最为骁勇的军队。也是打走大元,甘于奋勇战死的华夏男儿。
轰轰,鼓声落下大地颤抖而起。
远处一阵奔腾的马蹄声传来,大明战旗之下,无数铁甲骑士如蛟龙一一样,在战马带起的硝烟中,疾驰而来。
”吁!“骑兵之中最前面胡须浓密的骑士拉动缰绳,战马前蹄腾空不住踢腾,而马上的骑士却稳如泰山。
见到这些人如虎马如龙的骑士,朱允熥笑了。
”臣,蓝玉!“
”臣,王弼!“
”常升!“
”毛宁!“
”俞通渊。“
”参见吴王殿下!“
马蹄轰然停止,马上的骑士在铁甲发出的摩擦声齐齐下马,整齐的在朱允熥驾前叩拜。
得知朱允熥前来,军中自蓝玉之下,所有的大明将领亲自出迎。
朱允熥跳下战马,亲自把蓝玉扶起来,笑道,”我一个晚辈,竟然劳大将军亲自出迎,惭愧惭愧!“
”您是吴王,俺们做臣子的迎接您,应当应分!“蓝玉大笑道。
蓝玉身后腰挂双刀的五旬男子,容貌伟岸,这也是大明一员虎将。当初跟随蓝玉征讨塞外,在捕鱼儿海建立功勋的定远侯双刀王弼。
接下来是朱允熥的舅舅,然后有几个生面孔,其中还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。
见朱允熥的目光打量自己,老将朗声道,”臣,俞通渊见过吴王殿下!“
朱允熥大惊,“可是河间郡公幼子,虢国公之弟,越嶲(xi)侯,俞通渊老将军?”
老将大笑道,“想不到吴王殿下也知道臣的名字!”
朱允熥肃然道,“大明英烈,朱家后人怎能忘记!”
俞家,当得起大明英烈这四个字。
俞氏一族的一将二相三侯”,都是明朝初期的开国重臣。
俞通渊的父亲俞廷玉在朱元璋渡江攻打应天的时,带水军归附,后来为了大明慷慨战死,死后被追封为河间郡王。
俞廷玉的长子,俞通渊的大哥俞通海,在历史上更是大名鼎鼎。
朱元璋登基之前最大的敌人不是大元,而是雄踞湖广之地,拥兵百万的一代枭雄陈友谅。
当年双方在鄱阳湖发生大战,朱元璋国号为吴,陈友谅国号为汉。陈汉水军船坚炮利,都是几十丈高的大船,朱元璋的水军不能敌。
危急之时,是俞通海挺身而出,杀出一条血路拼死帮朱元璋反败为胜。是役,俞通海壮烈战死。后来常遇春等人奋勇,杀败陈友谅。朱元璋抱着俞通海的尸体,失声大哭。
而这位俞通渊在历史上也绝对算得上英烈,建文帝即位之后,不待见这些老将,让他回家养老。然而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,朝廷无人可用。
建文帝下旨,让俞通渊领兵。
在最惨厉的白河沟一战当中,南军溃败,朝廷的兵马让朱棣杀得落花流水。
俞老将军须发花白,言称要报太祖皇帝厚恩,拒不投降,毅然战死在白河沟中。朱棣亲自为老将军收殓尸体,隆重下葬。
闻听大明英烈四个字,俞通渊先是一愣,随即双眼通红,郑重下拜,哽咽道,"得吴王如此称赞,吾父吾兄,死得其所!“
”老将军,快快请起!“朱允熥亲手扶起老将军笑道,”折煞晚辈了!“
”吴王殿下礼贤下士!“蓝玉称赞道。
军中武人们纷纷咧开大嘴大笑,其中有人大喊,”还是吴王殿下对俺们好!“
”那是,吴王殿下是太子爷的嫡子,跟太子爷一模一样,最是体恤咱们这些粗汉!“
”吴王殿下是常大将军的外孙,身上也有咱们武人的血!“
朱允熥的舅舅,常升笑道,“请吴王殿下入营,检阅三军将士!”
朱允熥点头,“上马!请诸位带我见见,咱们大明的好男儿!”
~~~
“杀!杀!杀!”
“吾国大明战无不胜!吾君洪武,天下布武!”
震撼天地的呐喊声,让朱允熥胯下的战马不安的扭动身体。
也让朱允熥刚刚冷却下来的血,再次沸腾。
视线中,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战旗,是一眼看不到边际的铁甲方阵。
这些方阵,就像一座座大山矗立在天地之间,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撼动他们。
初夏的阳光热烈,但是在大明男儿雪亮的盔甲面前,阳光黯然失色。
他们的盔甲上,他们的兵器上,他们的头盔上,反射出令人心悸,又带着澎湃战意的光芒。
那种光芒叫做锋芒,这些人就是大明屹立于华夏天地之中,最锋锐的锋芒。
这些士兵像是一把出鞘的宝刀,杀气腾腾。
“吴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!”
校场上,无数士卒的呼声中,朱允熥挥手赶开要搀扶自己下马的侍卫。纵身从马上跳下,然后双手扶着腰间玉带,缓缓走上点将台。
“下次再来,我要穿盔甲!”
朱允熥边走边想,走到点将台上。
蓝玉站在朱允熥身边,抽出长刀,大声嘶吼,“儿郎们!检阅式,开始!”
~~~
--
作者有话说:
新人新书请大家支持,如果您喜欢请您点赞收藏,谢谢您的关注。您的支持,是我写下去的动力。
朱元璋不只是人生赢家,可以用一个更牛叉叉的词来形容,位面之子。
他还是小兵的时候,因为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又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能力,被当时的造反头子郭子兴看重了。
郭子兴的想法是,你小子有前途,老子要把闺女嫁给你。
马皇后虽然是郭子兴的养女,但是马皇后他爹和郭子兴可是磕头过命的把兄弟,而且郭子兴的军中很多马姑娘老爹的袍泽旧将。
从那以后朱元璋有了一个好媳妇,也有了一个好老丈人。
从那以后,朱元璋起飞了。
家乡那些儿时的乡亲伙伴纷纷来投,那些人也都是泥腿子,可是一到了朱重八的麾下爆发出巨大的,令大元铁骑惊骇的战斗能力。
徐达,汤和,周德兴,耿君用等等等等。这些这人跟他南征北战,一次次的从死人堆里爬出来,一次次的帮助朱重八战胜强敌。
他是既有好媳妇,又有好兄弟。
媳妇是贤内助,无怨无悔的操劳家庭,生儿育女,甚至在后来他做大被老丈人视为威胁的时候,出面化解。
而在老丈人死后,媳妇还帮他娶了自己的小妹妹,顺利接管了老丈人生前的一切力量。
不但如此,因为朱重八少年家中剧变,导致成年的男丁就他一人,后来加上他侄子朱文正,外甥李文忠,他们朱家也就剩下这三个男人。
为了朱家的子孙昌盛,马皇后在辛勤持家,养育自己的儿女,养育那些他们收养的义子的同时,还为朱重八广纳妻妾。
娶妻娶贤,纳妾纳色。只要是美人,朱元璋就划拉到家里。
郭惠妃后身边,几个站在床边小心和皇帝说话的妃子们,虽然也都四十多岁了,可容颜依旧有几分美丽。
除了这些人,朱元璋还有一个让全天下男人都羡慕的能力。
超强的生育能力!
朱元璋一生,截止到现在,儿子二十六个,女儿十四个,中间还有几个夭折的。
四十多个儿女,试问一下,古往今来哪个皇帝能生这么多?
而且终其一生,朱元璋和儿子们,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父子猜忌反目,儿子们兄弟明争暗斗的事。
“你们几个书读得怎么样?”
朱元璋看着几个小屁孩藩王,板着脸说道,几个藩王瑟瑟发抖,眼神一直往朱允熥这边飘。
“过几天咱去学堂问问,你们几个再不学好,少不得一顿打!”朱元璋哼了一声。
“那个.......父皇!”沈王朱模脑子比较活泛,开口说道,“这些日子熥哥儿不在学堂里,儿子们惦记,所以课业上有些疏忽了!”
随口找个理由之后,看看朱元璋的脸色,鼓起勇气显摆他细细胳膊上的二头肌,“不过儿子最近武艺可没落下,您瞧瞧儿子现在能拉开大弓了!”
这几个都是幼子,也是老来子,朱元璋心中疼爱但是面上不表露,这年月讲究的是抱孙不抱子,老子见着儿子直接上脚才是常态。
“练武是好事,可是读书也是大事,大明也用不着你们打仗!”朱元璋随后说道。
站在母亲身后的唐王朱桱也不知哪来的勇气,“父皇,以后儿子要去打仗!”
朱桱的母亲贤妃吓了一跳,下意识的伸手就去制止儿子。
“你别管!”朱元璋呵斥贤妃一声,“你过来告诉咱,你要去打谁呀?”
“谁不服,就揍谁?”朱桱早就被朱允熥带坏了,扬着拳头,满眼都是光,“番邦不服,揍他。漠北不服,揍他。把他们的金子银子,粮食牛羊,全抢过来!”
年岁稍小的郢王朱栋也跟着喊,“儿子也去,抢他们!”可能是刚刚换牙,这孩子说话还有些漏风。
男人都喜欢自己的孩子有匪气,就是那种只能老子欺负你,不许你还手的匪气。几个儿子天真的言语,让朱元璋咧嘴大笑起来。
儿子们有想法,总比没想法要好,他朱元璋的儿子,只能是狼不能是狗。
“儿臣.....也去!”撒完尿的朱楠见气氛热烈,也跟着凑热闹。
“你还穿开裆裤呢,你去能干啥?”朱元璋由衷的大笑。
老皇帝,很多年没有这么高兴过了。瞬间,似乎病痛都没有了。
“儿臣......”朱楠咬着手指头想了半天,“儿臣,尿他一床!”
“哈哈哈!”朱元璋笑得前仰后合。
寝宫中的贵妃们,和公主们也都捂着嘴笑了起来。
“你们几个!又是打又是抢地?跟谁学地?”朱元璋笑问。
“熥哥儿!”沈王一指偷着乐的朱允熥,“他说的,儿子们与其做个混吃等死的藩王。不如为大明开疆拓土,把能占的地方都占了。”
说着,沈王两眼冒光,“熥哥儿说了,日月所照之地,皆为大明之土。什么是大国,大国就是看谁不顺眼,抡起大嘴巴就抽他!”
“胡闹!”朱元璋笑着对朱允熥说道,“以后不许再教你几个王叔不着调的玩意儿,你都是当监国的人了!”
“是,孙儿记住了!”
几个孩子这么一闹腾,寝宫中连日来的压抑去除不少。
郭惠妃看看朱允熥点头微笑,“熥哥儿都是大人了!”说着,似乎有些怅然,“当年你生下来的时候,才那么点儿!”
朱允熥是太子的嫡子,当年出生的时候,根本没用宫里的嬷嬷,马皇后和郭惠妃一手包办的。
而且这些年,朱允熥母亲去世之后,后宫中郭惠妃对他依旧很慈爱,每逢年节生辰,都会有赏赐给他。
“孩儿这些年,有赖娘娘眷顾。”朱允熥行礼道,“孩儿还没说过谢字呢!”
说完,拜了下去。
“快起来,一家人说啥两家话!”郭惠妃笑道,“要说谢,本宫还要谢你呢!孩子!”
朱允熥瞬间明白了,上个月他上了请朱元璋恩准天下藩王回京祝寿的奏折,并且用邮政之法让朱元璋同意了。郭惠妃说所的谢字,就在这上头。
当娘的哪有不想儿子的,他三个儿子都是千里之外,没有圣旨不得回京。她已经老了,见一面少一面的岁数。朱允熥这个得到皇帝认同并许可的提议,她如何能不感激。
曾经楚王的母亲胡妃触怒了皇帝,直接被杖杀。
楚王千里来京,哭吐血了,才得到胡妃生前的衣冠,带回封地安葬。
“孩儿平日有些疏忽了,您也是孩儿的祖母,往后娘娘不嫌弃,孩儿常去您老那请安!”朱允熥笑道。
“好好,盼着你来呢!”郭惠妃慈祥的笑道。
“你们在边上嘀咕啥呢?”朱元璋笑道,“多少天没这个热闹了,黄狗儿!”
“奴婢在!”
“传膳!”说着,朱元璋从床上站起来,朱允熥赶紧去扶。
“大孙呀!”朱元璋笑道。
“在!”
“今儿这么热闹,咱是不是得喝两口?”
朱允熥苦笑,“皇爷爷,喝两口可以,但是只能两口!”
祖孙二人一问一答,脸上都是笑容。
边上的妃子们却啧啧称奇,尤其是郭惠妃等人。
他们和朱元璋过了一辈子,何时见过朱元璋这么好说话过?
朱元璋膝下儿女四十多人,孙辈的几百人,除了太子外,他给过谁笑脸?
看看朱允熥那张和已故太子有几分相似的容貌,再想想监国这个头衔,几个人懂了。以后这宫里的主人,怕是就要落在吴王的头上了。
随后,膳食上来。
皇帝吃饭不是圆桌儿,而是分餐制的方桌,妃子们和小王爷们公主们,规规矩矩的坐在桌子前准备吃饭。
今日的膳食比往日精致许多,朱允熥刚刚给朱元璋满上酒。
就看到黄狗儿拿着一封奏折站在门口,要往里进。
“这老阉狗,总是莫名其妙的出现!”
朱允熥放下酒壶走过去,阴着脸,“皇爷爷正要吃饭呢,何事?”
黄狗儿讨好的笑笑,“殿下,云南的折子?”
云南?朱允熥心里咯噔一下,赶紧拿过来,顿时愣住了。
朱元璋的养子,西平侯沐英,因为太子去世受不了打击,病了两个多月之后,去世了。(沐英的爵位死前都是侯!)
“这是怎么话说的!”
朱允熥看看里面,正微笑和家人用膳的朱元璋,心里长叹。
随后,他慢慢的走过去。
“皇爷爷!”
朱元璋端起酒杯,“嗯!”
“云南,沐英伯父,走了!”
“嗯?”朱元璋手一抖,酒洒了一半,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。
同时,刚才还欢声笑语宫中,因为皇帝的脸色顿时鸦雀无声。
“英儿走了?”朱元璋满脸悲戚。
“皇爷爷,您保重啊!”朱允熥知道,对于朱元璋而言,这将又是一个打击。
一口气,喝干杯里的酒。
“传旨!”朱元璋开口道,“让英儿回京安葬,封黔宁王,侑享太庙!”
说完,看着朱允熥,“大孙,英儿的后事,咱交给你,办风光些!”
“哎!”朱允熥答应。
说着,声音再小一些,“老皇爷拉着主子的手,咳嗽着说,吴王为大明.....这时候吕氏和淮王就不让老爷子说话!”
“什么?”常升怒道。
“他们见不得咱们主子好!”王八耻说道,”自从太子妃走了,那吕氏就把主子当成眼中钉,防着堵着,主子想跟太子爷亲近亲近她都不让!”
说着,王八耻哭了两声,”他们巴不得主子死了,现在主子监国,他们说不定.....
“用血写孝经,放佛堂里几日就是孝?”
“拿咱当成啥人,咱是信这些鸟玩意的无知老头子吗?”
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不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,弄他娘的这些虚头八脑!”
朱允熥亲自把户部的官员们送出奉安殿,殿后的寝宫之中朱元璋的咆哮仍在。
晚辈为长辈书写孝经,是这个时代比较常用的为长辈祈福的办法。而在历史上,很多诚孝之人,为了在佛祖前更能表达自己的诚意,不惜用自己的鲜血混在朱砂里,边听佛经边写。
吕氏和朱允炆二人,应该是想用此举,唤起皇帝对他们孤儿寡母的恻隐之心,但是没想到却适得其反。
他们了解朱元璋只在表面,而不在内心。
朱元璋是个什么都不信,同时也无所畏惧的人。在他心里什么满天神佛都是狗屁,那都是骗人的玩意儿。
吕氏大概也是怕了,怕朱元璋病好之后处置于她。可是她忘记了,或者说她没认识到。
脾气暴躁的皇帝,这一生,从没对家人下过手。
皇帝这一生,唯一能让他迁就忍让,甚至是受委屈的,只有他的家人。
如果想处置吕氏,皇帝睁开眼睛的时候就已经处置了。
这些天黑不提白 不提,显然是皇帝想刻意淡忘了。
“吕氏一个无知妇人,写这玩意咱理解?允炆读了十几年的圣贤书,怎么也信这玩意?”
寝宫中的宫人们,瑟瑟发抖的站着,生怕皇帝迁怒于他们。等到朱允熥进去,顿时无数期盼的目光,落在他的身上。
“老爷子!”朱允熥扶持着朱元璋坐下,微笑道,“您消消气!”
“咱,养了这些忘恩负义的东西!”朱元璋指着地上的孝经,粗大的手掌有些哆嗦着。
”老爷子,二哥也是一片好心!他那人读书读得有些迂腐了,没想到这些,但他的心意也是一片诚孝,没有作假!”
朱允熥的话有些出人意料,他没在这个时候落井下石,反而帮着朱允炆说起话来。
因为他知道朱元璋之所以生气,不是因为孝经,而是因为血,因为听佛经。
朱允炆的身体也不是那种特别强健的男人,在佛堂里写经书一连几天本身就是耗费心血的事情。
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,做长辈的没有喜欢晚辈玩自残的,哪怕是打着孝顺的名义。
“对,你二哥他读书读傻了,他想不到。他从小是个孝顺孩子,长辈说什么就是什么。”朱元璋眯着眼睛,冷笑道,“他这孝经是和他母亲一块写的,嘿嘿,咱这个儿媳妇,还真是会教孩子!”
朱允熥没有接话,而是默默的蹲下,把朱元璋的脚放在怀中,轻轻的揉捏着他的腿。
朱元璋的脚很丑,上面满是因为早年生活艰苦留下的痕迹,冻伤的伤疤,硬硬的跟壳一样的茧子。
“大孙呀!”朱元璋忽然开口。
“在呢!”朱允熥回道。
“万一,咱是说万一,将来你当皇帝,对他们娘俩怎么办?”朱元璋看着朱允熥问道,“毕竟,这些年在吕氏的防备之下,你装傻充楞!”
“呵呵!”朱允熥微微一笑,“爷爷,要是说心里不烦,不厌,是假话。这些年孙儿在东宫之中活得小心翼翼,生怕惹恼了母妃。可是......”
说着,换了一条腿继续揉捏,“可是她毕竟是我父亲的妻子,是我兄长和弟弟的母亲,一家人血浓于水哪有什么深仇大恨!该就藩的就藩,该荣养的养,孙儿一个大老爷们,总不能连这点肚量都没有吧!”
朱元璋欣慰的点点头,问了这句话之后,他心中有些忐忑,生怕自己中意的未来储君,说出什么让人不寒而栗的话。
“对,对!”朱元璋笑道,“你奶奶活着时候常说,家和万事兴!”
说到这,朱元璋似乎又想起了什么,对朱允熥小声问道,“咱再问你,假如,假如你当了皇帝。万一,咱是说万一,你那些叔叔们惹怒了你,忤逆你,或者干脆大逆不道了,你咋弄?”
心中微微有些激动,但是朱允熥的手继续按捏着老爷子的双腿,抬头笑道,“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。他们如果有罪,朝廷自然会论罪。真是要是大逆不道了,就削去爵位圈禁,他们的爵位选其贤能的子孙继承!”
“好好!”朱元璋又连连点头。
“皇爷爷!”朱允熥的手慢慢停下,对着老爷子一笑,“如果真有那天,孙儿的手上,不会沾咱们朱家人的血!”
“好孙子!”朱元璋的大手,抚摸着朱允熥的头顶。
可是朱允熥的心中却是一声叹息,老爷子哪里都好,就是人老了对儿孙放不下。那些他没在意的儿孙也就罢了,可是那些从小长在他身边的,已经成年的藩王们,却是他心里的牵挂。
以朱元璋之雄才伟略,不可能看不出九边藩王对于中央的威胁,但是他下不去手。在他去世之后,留给后人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。
再往后的几百年岁月中,大明的藩王们已经失去了最初保家卫国的初衷,成为了鱼肉百姓的蛀虫。
爷孙俩在寝宫中小声说话的时候,门外传来些许脚步。
“陛下,贵妃娘娘来了!”黄狗儿禀报道。
朱允熥赶紧站起来,到殿外迎接。
刚刚走出去,就见几位端庄的妇人,带着皇子公主们,浩浩荡荡而来。
当先一位,五十年纪,微微有些发福,面容端庄又带着慈祥的笑容。
记忆中,关于宫中要紧的人物,朱允熥早就复习了一遍。
此时不敢大意,恭敬的跪倒,拜道,“孙儿参见惠妃娘娘!参见贵妃娘娘!”
朱允熥是皇帝的嫡孙,在宫中除了皇帝和吕氏之外,这些朱元璋的妻子们也都是他的长辈。虽说有些身份低的的嫔妃不敢在皇孙面前托大,但是这个贵妃,朱允熥却不得不敬。
尤其是这惠妃娘娘,惠妃姓郭,乃是已故马皇后的的幼妹,马皇后虽然是郭家的养女,当时和这个小妹如同亲姐妹一样。
郭家,就是当初带朱元璋起家的郭子兴家。郭子兴不但把干女儿亲女儿都嫁给了他,郭子兴死后,朱元璋还继承了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遗产,才能迅速发展壮大。
“熥哥儿,起来吧!”郭惠妃是个好性的人,见到晚辈都是笑。
马秀英去世后她执掌六宫,她的出身让众妃子不敢不敬,同时她自己子嗣众多,蜀王,代王,谷王都是她所出。
同时朱允熥又和其他几名贵妃见礼,和那些小屁孩王爷们见礼,本来空旷的奉安殿,因为一下多出这么多人,顿时热闹起来。
孩子们一来,朱元璋尽管还是板着脸,但是眼神中有了笑意。尤其是张美人所生的最小的公主,正是牙牙学语粉嘟嘟的年纪,还有穿着开裆裤的,皇二十六子朱楠。
果真如他自己所说,一见朱元璋瞪眼,咧嘴不敢哭,可是下面却哗啦啦的尿了一地。
这小子还不知廉耻,尿就尿吧,臭毛病不小,非往趴在地上擦地的太监脸上呲。
朱元璋刚想发怒,只见他回头奶声奶气的说了一句,“父皇,儿臣原来一见您.....就尿裤子.....后来熥哥儿说,男人要尿得高,尿得远....不能尿在自己的裤子里!”
朱元璋转怒为笑,“臭小子!”
看到这一幕,朱允熥心里只能说出四个字。
人生赢家。
朱允熥所作的一切,都是合情合理的同时,又没有半点出格。
现在是洪武二十四年,在他的记忆中朱元璋的去世是在洪武三十一年。
皇帝病了本就是大事,任何一个皇帝的病都会引起京城的震动,朱允熥所做的就是要维护京城的平稳,维护大明朝纲没有任何波澜动荡。
同时,他所做的,也要让朱元璋在病好之后,挑不出任何的毛病。
而且,现在也只能算是演习。将来真有一天,朱元璋驾崩,他要靠着这些可以依赖的力量,顺利的接管权力。
处理完这些之后,朱允熥再次默默的坐在朱元璋床前,老人那只手又从被子中露出来,他轻轻的握住,静静的看着。
”皇爷爷,您可把大伙都吓坏了,您快点好起来呀!“朱允熥小声说道。
与此同时,在寝宫的后面,御花园中,黄狗儿蹑手蹑脚的走了过来。
一个太监无声的从假山中出来,静静的站到一边。
”老祖宗!“小太监低声道。
”派人八百里快马通知燕王,老皇爷病了,让吴王监国!“此刻,黄狗儿的脸上完全没有那种在朱元璋身边时候的谄媚和小心,而是另一种趾高气昂的表情,”不管跑死多少马,都要快,听到了吗?“
”孩儿明白!“小太监答应一声,无声的消失。
随后黄狗儿看看左右,又穿过御花园,来到一处暗房之外。
”奴婢见过娘娘!“
“都什么时候了,公公何必多礼!”吕氏的声音响起,紧接着她和朱允炆同时从门里出来,“我们娘俩还要仰仗公公呢,您千万别这么客气!”
“奴婢就是奴婢,奴婢怎敢!”黄狗儿笑道。
“老皇爷到底如何?”吕氏盯着他问道。
“太医说是无碍了,最近要好好调养。”黄狗儿小声道。
吕氏脸上一僵,”吴王那边怎么说?“
黄狗儿压低了声音,“奴婢近不得吴王的跟前,但是奴婢知道吴王派人去了常家.......”
吕氏和朱允炆对视一眼,满是惊恐。
这就是他们和朱允熥相比另一个先天的劣势,他们没有真正的可以信任之人,而且是真正的有权力可以帮到他们的人。
而朱允熥则不同,他可是常遇春的外孙,军中那些跟随常遇春南征北战的杀才们,天然和朱允熥就是一条阵线上的人。
只有出了宫,从龙椅上下来的朱元璋,才是真的朱元璋。
朱允熥看着他的笑容,有些心疼这个为了国事兢兢业业,小心翼翼的老人。
他快乐吗?他当皇帝的时候未必快乐,但是现在一定很快乐。
咬钩的鱼似乎很大,缺牙的老头攥着鱼竿拉了半天都没拉上来,呲牙咧嘴。
朱元璋再也忍耐不住,“咱来!”
说完大手一推,差点把老头推湖里,然后双臂用力,刺溜一下把鱼拉出水面。
“大鱼!大鱼!”朱元璋笑道。
“皇.....爷爷!”朱允熥也笑道,“真是大鱼!”
钓上来的鱼半米多长,浑身鳞片带着透亮的光泽,在草地上活蹦乱跳。
“鲢鱼!”好像鱼是他钓的一样,朱元璋有些得意的笑道。
“哎,又是这个!”缺牙老头却似乎有些不满,随手把鱼扔在篓子里,继续给鱼钩挂上蚯蚓。
“老哥,鲢鱼还不好吗?”朱元璋问道,“这鱼用白菜和豆腐炖了,奶白色的汤,可鲜亮着呢?”
“你不知道!”缺牙老头甩钩入湖,笑着道,“我家大孙的媳妇,给我生了个重孙子!”老头一脸得意,“我想钓点鲫鱼给她熬汤下奶!”
“去集市买不就行了?费这个事干嘛?”朱允熥笑道。
“小伙计一看就没成亲,不会过日子。”缺牙老头撇嘴,“集市的鱼哪有大明湖里的鱼味道好!”
被抢白一句,朱允熥笑笑。
却见朱元璋的脸上没了笑模样,而且还有些不满意的 看着自己。
朱允熥看看自己的身上,没什么不妥呀!
想说话,朱元璋已经背着手走远了。
“爷爷!怎么了?”朱允熥追上。
“他娘的,他还重孙子?你看给他美的?”朱元璋不屑道,“牙都没了,还重孙子!”
哈,朱允熥懂了。
此刻朱元璋的表情简直和自己前世的爷爷一模一样,前世的爷爷总是催他赶紧相亲结婚。并且对那些每天抱孩子出来显摆的老头老太太,表示深深的敌意。
“你得抓紧!”朱元璋忽然回头,“大孙,你得抓紧!”说着,又想想,“抓紧点,咱死之前再看上一代人。”
“爷爷!”朱允熥明白他的意思,笑道,“孙儿连媳妇都没有,哪给您生重孙子去?”
朱元璋大手拍拍脑门,“你看咱这记性!廖镛!”
“在!”侍卫中廖镛赶紧上前。
“去回宫里去,告诉郭宁妃,咱要给大孙选媳妇,然后张罗张罗,看谁家有岁数差不多的,端庄秀丽的闺女。”
“是!”廖镛笑笑,转身而去。
这年代没有婚姻自由,自由恋爱就别想了。找什么样的都得认,而且因为礼法还必须相敬如宾。
再说朱允熥也到了结婚的岁数了,每天早上都是被憋醒,身体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。
朱允熥靠近主朱元璋笑道,“爷,您可得给孙儿挑一个好的!”
“娶妻娶贤!”朱元璋正色道,“咱一定给你挑一个贤内助。”说着,又小声笑笑,“大孙喜欢美人?放心,少不了你的!”
说完,脸上的笑容再次浮现,“咱大孙都要成亲了,这日子真不抗混!”随后,又转头看看岸边还在钓鱼的缺牙老头,“呸,咱也要有重孙了,你神气啥?哼!”
“有人找事儿!”
龙椅上,洪武皇帝轻描淡写吐五四个字。
就好像教父,在对他的家族的士兵们说,有人装逼一样。带着些有趣,带着些玩味,带着些嘲讽。但也有着深深的霸气,和必须战而胜之的决心。
而于此同时朱允熥心中那种震撼还未散去,大明皇帝的奉天殿堂中,忽然响起一丝嗤笑。
是的,就是那种完全没瞧得起别人的,冷嘲热讽满不在乎,把对敌人的不屑大大方方的表达出来的嗤笑。
“呵!”一个笑,各个都笑。
那些须发洁白的老将军笑得露出漏风的牙齿,那些年轻的将军们笑得前仰后合。
可是紧接着,这笑声突然变大,从嗤笑变成了大笑,像是听到一个特别好笑的笑话那般,像是听到了一个天方夜谭一样。
奉安殿中的男人们,肆无忌惮的,肆意张扬,洒脱豪迈的,甚至是有些狰狞的笑了起来。
龙椅上的朱元璋也笑了起来,那双手托着下巴,哭笑不得却又发自内心的笑了起来。
笑声在奉天殿中回荡,笑声震动了将军们身上的盔甲,震动了御案上的宝刀,震动了屋顶上张牙舞爪的金龙。
笑声传出大殿,在深深的宫城之中开始飘荡,那些锦衣的武士,重甲的士兵听到了笑声,也都咧嘴无声的大笑。
他们的笑容在脸上盛放,眼中却是尖锐,是凌厉,是热,是血,是狂,是战!
朱允熥是唯一没笑的人,站在朱元璋身边的他,看着大明开国的皇帝,看着这些无所畏惧的将军们,看着殿外那些随时准备出发征战的年轻士兵们。
他想呐喊,他想呼唤。
“我来了,我来到这个风华绝代的大明。”
“我看到了,我看到了这个时代最无惧无畏的笑容。”
“我听到了,我听到了这个世界上最勇敢的人们的心声。”
“我见证了,我见证了这个时代金戈铁马的气势。”
朱允熥的心,被这些男人们的笑声,震撼得心潮澎湃。
”这才是大明!“
"朱允熥,这将是你将要继承的大明。”
“朱允熥,来到这个时代,是你的荣幸!”
“朱允熥,认识这些人,更是你的荣幸!”
“朱允熥,你要守护这个时代,让这个国家,一直充满今天这种肆无忌惮的霸气!”
唐末以来,直至弱宋,中原屡次沦丧。契丹,女真,大元。
一个比一个狠,一个比一个凶。
快马弯刀的胡儿,笑中原男儿软弱。
可是就是这些软弱的男儿,这些种地的泥腿子,靠着这种不要命的霸气,视死如归的决心,硬生生的打出一个绝代无双的大明。
这一刻,朱允熥才认识到,自己的身份是什么?那个位置意味着什么?未来意味着什么?
“笑个屁!”朱元璋站起来,一手扶着一手捋着胡子,大笑,“咱说,有人闹事!”
“哈哈哈!”殿中的武将们笑得更加的灿烂的。
许多人干脆直接笑出了眼泪,直不起腰来。
渐渐的朱元璋不笑了,武将们也不笑了。
朱元璋的目光变得冷清,带着狰狞,“伪元太尉也先帖木儿,率六万大军,进犯我大明边界!”
说着,朱元璋再次冷笑,“杀边关烽火驿大明边军三百六十二人,杀边地小城百姓一千七百九十六人!”
砰,朱元璋一拍桌子,怒发冲冠,大声道,“老伙计们,儿郎们,谁愿意打头阵,砍死那帮狗日地!”
“臣,愿往!”
殿中众武将的声音山呼海啸一般,震撼天地。
喊声中,朱允熥也情不自禁的跟随众人跪下去,请命出征。
朱元璋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过,老伙计们都挺起胸膛,眼神期盼。
“陛下,臣虽老,依然能战,给臣八万...不,五万大军,老臣用那些王八羔子的脑袋,修长城!”颍国公傅友得大声道。
“陛下,臣好多年没打仗了,这把老骨头也该动动了!”武定侯郭英道,“陛下,臣请出战。臣跟随陛下数十载,不愿死在家中,请死边关!”
“ 臣亦愿死于边关!”
“臣请战!”
请战之声连绵不绝,每个人的眼中都是对于战争的狂热。
不,不是战争,而是对于保家卫国的狂热。
朱元璋目光转了一圈,忽然看到朱允熥也跪在地上,脸色激动的通红。
“熥儿,你跟着凑啥热闹?”朱元璋笑道。
朱允熥抬头,满是坚决,“皇爷爷,孙儿不懂战阵,但是孙儿有一把子力气。孙儿身为皇明嫡孙,就要为大明浴血疆场!”
说着,朱允熥叩首,“孙儿请皇爷爷恩准,跟随大军出征。不求为将,但愿为大明一小兵!”
“呵呵!”朱元璋开心的笑笑,骄傲的对臣子们说道,“看到没,咱家老三这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,随咱!”说着,把朱允熥拉起来,拍拍他的胳膊,小声道,“别胡闹!”
“让你这吴王上战场,要他们干啥?”朱元璋指着殿下群臣,笑道,“爷爷对你的期望,比这个高!”
一句话,顿时让殿中的武将们瞪大了眼,他们可不是大老粗。
皇帝可不会随便乱说话,对你期望高什么意思?还用想?
尤其是蓝玉常家兄弟等淮西一脉的武将们,眼神中闪烁浓浓的惊喜。
“咱问你,你说咱大明这么多名将之中,该选谁去?”朱元璋忽然出乎意料的问起了朱允熥。
选谁?
这是个大问题,要是说不好,肯定会得罪人。
看着殿中武将们热烈的目光,朱允熥朗声开口。
“皇爷爷,您真要孙儿说?”
“咱是皇帝,能随便说话?”
“皇爷爷,要是让孙儿呀说!”朱允熥看着众武将笑笑,“机会,还是多给年轻人一些!”
说着,朱允熥又是笑笑,自信的笑笑,”咱大明这些老将军,各个都是定海神针,让他们去杀一些无名之辈,岂不是杀鸡用了宰牛刀!”
这话说的风趣,奉天殿中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武将们,都咧嘴笑了起来。
”诸位老将军有报国之心是好事,但是边关苦寒,这一去就是一年半载。与其让老将军在前面冲杀,不如坐镇京城指点江山。“
朱允熥继续说道,”如果要孙儿选,孙儿会选择大将军蓝玉!”
殿上武将之中,蓝玉抬头,一股当仁不让的气势悠然而出。
“当蓝玉领兵,多带些咱们的大明的年轻将军们见见世面。”朱允熥又是一笑,“让那些伪元的贼子,帮着皇爷爷磨刀,多好!”
朱元璋连连点头,心中对朱允熥的看重更重几分。
看重的他是这份知道培养军事人才的心!
大明开国虎贲犹在,但是毕竟核心人物都老了!
而各家各户的小家伙们,在父辈的余荫下,还没上过战场。
没上过战场的兵,算不得好兵。
没打过打仗的将军,不是好将军。
朱元璋点点头,笑道,“蓝玉,吴王让你去,你去吗?”
吃美了,咧嘴一笑,“味儿不错!”
远处,伺候了朱元璋十几二十年的御厨徐兴祖,笑得见牙不见眼。
他是军中伙夫出身,对他来说做这些家常的百姓菜肴,远比御膳容易。
“皇爷爷小心刺儿!”朱允熥见朱元璋直接一条鱼塞嘴里大嚼,赶紧提醒。
“你呀,就是在宫里长大的,啥也不懂!”朱元璋笑道,”水田里的小鱼用油一煎,刺都是酥的!“
说着,似乎陷入回忆,”咱老家那地方的鱼好呀!咱小时候,跟在大哥屁股后头,拎着木桶天不亮就起来,啥泥鳅呀,小鱼呀,黄鳝呀!呵呵,每每的抓上半桶,回去之后你太奶加点油那么一炖,哎呀!那滋味!”
人老了,总爱回忆往事。人老了,特别念旧想家。
朱允熥看看朱元璋,小声笑道,”皇爷爷,要不,啥时候孙儿陪着您,回老家看看!到时候,孙儿亲自给您抓鱼去!“
”不回去,劳民伤财!“
朱元璋淡淡的说道,说着,语气中带着悲伤,”再说,别人做不出那个味道!“
妈妈的味道,别人肯定做不出来。
朱允熥也随时都在想着自己的母亲,想着娘做的饭,包的饺子。
”孙儿呀!“朱元璋再次开口,“这桌饭你看着简单,可是在咱小时候,只有年景好才能吃上!就算是吃上了,也不能敞开肚子吃。”
“过年了,你太爷弄了巴掌大的肥猪肉。先祭了祖宗,再分给咱几个兄弟。你太奶和几个姑奶奶,只能看着,一点都吃不到嘴!”
“那时候,你太爷总说,来年!来年一定多弄些肉,让儿子姑娘都吃上!”
“来年,你太爷更加努力的干活!睡得比狗晚,起的比鸡早!家里也都盼着,地里能有个好收成!”
“可是收成好,地租也高,给完了东家给官府,自己家里还是饥一顿饱一顿。”
“一到半夜,兄弟几个都饿的肚子咕噜咕噜叫!”
朱允熥默默的听着,听着面前的老人回忆。
“可就是那样,你太爷太奶也没抱怨,该种地种地,该交粮交粮。”
“谁知道老天爷不长眼,先是一场大水颗粒无收,紧接着瘟疫,咱们朱家一家好几口,就剩下你爷爷一个人了!”
说着,朱元璋似乎有些动情,“咱那时候跟你差不多大,一个人跑进了庙里当小和尚,那时候长的小,总被师兄们欺负。干活最多,吃的最差。后来又赶出去,满天下的化缘流浪!”
“到最后实在看不到啥奔头,一咬牙投了红巾军!“
说着,朱元璋哼了一声,”奶奶的,狗屁大元不让咱吃饱,咱就跟你干!“
老人情绪起伏太大伤身,朱允熥赶紧劝道,”爷爷,都过去了!“
”但是不能忘!“朱元璋看着他,正色说道,”现在咱朱家坐了天下,可是到啥时候也不能忘了,咱家是啥出身,咱祖祖辈辈都是穷人!和天下所有的穷人一样,勤勤苦苦干活,勒紧裤腰带过日子!“
”咱是穷人,咱就得在乎穷人。“朱元璋指着桌上的饭菜,”人家叫咱一声皇上,咱得对得起人家,得让他们能过上太平日,吃上太平饭!“
朱允熥站起身,肃然说道,“皇爷爷,孙儿记住了!”
昨夜三分雨,今早十分晴。
雨后的清晨,空气中带着阵阵舒爽的湿气。
明媚并带着色彩的阳光从路两旁繁盛的树叶中穿透过来,落在地上一片五彩的斑驳。
阳光落人间,百姓不敢闲。
京城的街道上已经是人头攒动,做买卖的开门了,找活的上街了,老人带着孙子出来遛弯买菜了。
渐渐的,食物的香味,说话的声音,孩子的欢笑等等碰撞在一起,变成一张活着的,生活百味的画卷。
京城的人口一向是天下最繁密,在这热闹的街景中,长安街无疑是最热闹的。
甚至说今天的长安街,已经不足以用热闹两个字来形容了,完全就是人声鼎沸。
街上全是人,肩膀挨着肩膀密密麻麻黑压压一大片,穿着各色服饰的都有。有老成的掌柜的,有年轻的伙计。有穿着长衫的读书人,有短打扮的力气人。
除了人还有锦衣卫,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,在两个总旗的带领下,让那些拥挤的人群排成行。长队的尽头,是几间即将开门的店铺。
也不是店铺,那处地方是大明户部度之司的库房,今儿临时改成了售卖邮票的临时场所。
今日是大明邮票售卖的日子,得到消息的商家百姓蜂拥而来。有人是真的要寄信,或者传递货物。有人真的是商队的管事,想在商路中使用朝廷的驿站,也有人是冲着皇上老爷子手书的邮票来的。
还有的干脆就是来凑热闹的,宽阔笔直的长安街上,此刻怕不是有一两万人。
“军爷,啥时候开呀?”
“哎呀,老子肚儿里的粑粑都挤出来了!”
“MMMP,啰嗦。”
挤了半天还不开门,拥挤的人群怒气冲天,有脾气不好的已经开始破嘴大骂。
路边,茶楼二楼的雅间里,伸长了脖子往下看的朱允熥在瞬间,听到了好几种方言。
而下面,维持秩序的锦衣卫总旗军官恨不得冲进人群,把那些骂骂咧咧的汉子嘴堵上,再抽几鞭子。
可是他不敢呀,一早上指挥使大人交代了,皇上老爷子和吴王监国都在上面呢。
二楼雅间里,朱重八捧着一碗刚沏的大碗茶,笑得眉毛和皱纹都纠结在一起。
“大孙,咋这么多人?”
朱允熥回头笑道,“皇爷爷,改驿站为邮政售卖邮票是古往今来头一遭,人当然多些。”说着,微微躬身笑道,“孙儿给爷爷道喜了!”
朱元璋正在喝茶,“有啥喜?”
“利国利民的事,史书上必定大书特书呀!”朱允熥笑道,“后世人只要一写信,就能想起老爷子您!”
“呵呵!”朱元璋笑出声,脸上微微有些得意,不过随即看看左右,又有些失望。都是宫里的侍卫,个个紧绷着脸如临大敌的。若是有文臣在这,还能拍拍马屁。
不过,这种得意只是稍纵即逝。朱元璋这人,别人的奉承就是听个乐呵,根本不会当真。
喝着茶继续说道,“啥留名不留名的,书生们写的那些玩意儿都不算数,老百姓得到实惠才是真的!”
明亮的宫灯,照亮脚下的石板,照亮路边的宫墙。
宫人们小心的,无声的走在两边。朱允熥扶着朱元璋,慢慢朝奉天殿走去。
可能是劳作了一天,年老的皇帝有些累了,一路上也不说话,只是朱允熥说话的时候,满脸慈祥的笑容,偶尔有些轻咳。
毕竟是老人了,这个时代的人六十岁就算是长寿。早年间,朱元璋征战四方一身都是旧伤,现在人老了,多少有些心肺功能不足。
“皇爷爷慢点!”上台阶的时候,朱允熥小声提醒。
“嗨,你爷爷又没七老八十眼花耳聋,你搀啥!”朱元璋笑道,“咱是马上的天子,一辈子打仗打出来的汉子,走路还让你扶,成啥了?”
人老心不老,老也不服老。
朱允熥笑道,”孙儿这不是孝敬您老吗?“
”真孝顺就好好读书,好好练武,给爷爷,给你爹争气!“朱元璋踩着台阶笑道。
”孙儿记住啦!“朱允熥笑道,”皇爷爷也要爱惜身体,别总觉得自己行,再行您也六十多了。“
要是别人这么说,朱元璋早就大怒让人宰了。可是自己孙子嘴里说出来,既暖心又妥帖,更有种孩子长大了,知道照顾老人的欣慰。
”放心吧,你爷爷硬朗着呢!“进寝宫的那一刻,朱元璋咧嘴笑道,”咱虽然老了,可是咱还舍不得死呢,咱还等着再看一代人,看你们这些臭小子成家立业,生儿育女呐!“
”孙儿呀,给您老生一百个重孙子!“
朱允熥笑道,随后对朱元璋身边的宫人吩咐,”晚上都好好伺候,皇爷爷今天累了!“
”奴婢们明白!“宫人们在太监黄狗儿的带领下,齐声答应。
”皇爷爷,孙儿告退了!“
”走吧,回去早点睡,晚上别看书,对眼睛不好!“
看着朱元璋慢慢进去,直到没了身影,朱允熥慢慢转身。
但就在他转身的一刻,忽然听到里面传出剧烈的咳嗽,还有太监的惊呼。
”陛下!陛下!“
”咳!咳!“
当下,朱允熥毫不犹豫直接转身冲了进去。
来这个世界之后,尽管他心中有着诸多算计,可对于这个对他关爱有加的老人,心中始终存着真情实意,也真的把他当成自己的长辈。
“皇爷爷!”朱允熥惊呼,冲进朱元璋的寝宫。
龙床上,高大的老人不住咳嗽,嘴里吐出粘痰。而且,因为咳嗽,明显有些上气不接下气。
“传太医,快!”朱允熥吩咐一声,不住的拍打朱元璋的后背。
“呃呃~~~呃呃~~~~”朱元璋的手抓住了朱允熥的手,不住的咳嗽,想说什么却始终说不出来。
“皇爷爷,没事的,没事的,孙儿在,孙儿在!”
真情流露之下,朱允熥的泪水决堤而出。
现在是洪武二十四年,朱元璋不会这么早死,可是看着老人被疾病折磨的模样,他还是心中很疼。
在朱允熥的拍打之下,朱元璋咳嗽声慢慢小了起来。
这时,外面一阵嘈杂的脚步响起。
宫中常备的御医满头大汗的进来,几个人慌的手中的药匣子都拿不稳当。
“慌什么?”朱允熥怒斥,“你们是救人的,你们心慌了,能救好吗?”
“臣等该死!”几个御医满头冷汗。
御医看着威风,其实稍有不慎就要掉脑袋。这位洪武皇帝又是个极爱迁怒于人的,当年太医院许多御医因为没治好他的外甥李文忠,都被砍了脑袋。
现在,给年老的皇帝看病,还没看他们就已经先慌了,先怕了。
“皇爷爷只是小病,可能受了风寒才咳嗽,你们不必惊慌。”朱允熥继续说道,“赶紧!”
“臣斗胆,给陛下请脉!”一个御医战战兢兢的手指搭上朱元璋的手腕。
“呃!”朱元璋长出一口气,躺在床上,嘴里喃喃,“老了,老了!”
这时,外面又是一阵脚步声。
侍卫来报,内阁中留守的大臣纷纷到了殿外。中书舍人刘三吾带头的几个中枢大臣,还有紫禁城侍卫统领,禁军指挥使李景隆等武将。
“来这么快?”
朱允熥心中瞬间警觉,皇帝生病了,这些人是必须到场的,但是他们怎么来的这么快,而且和御医脚前脚后。
看看殿外等着的大臣们,个个神色匆匆衣冠不整,似乎刚被人从值班房里喊出来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