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吴维吕德兴的其他类型小说《吴维吕德兴结局免费阅读穿越古代,艺术生的科举之路番外》,由网络作家“指教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知道他奶不信他的话,吴维也没多说什么,他年纪小,说出来的话确实没什么分量。看着时候不早了,小小的人儿来到院门口坐在门槛上,双手拄着下巴望着家门口的方向。今年秋收已经过了,现在家里活计少,青壮大多都会去城里打短工,今天他爹跟二伯应该也快回来。果然,吴维没等太久,路的尽头就出现了他爹跟二伯的身影。见到自家老爹,吴维小眼睛一亮,站起身噔噔噔就冲了过去。“爹,二伯。”听到吴维的喊声,兄弟二人都笑了。尽管累的不行,见到小儿子跑上前,吴老三弯腰接住小儿子,一把把人抱在怀里,大步往院子里走去。“牛儿,今天在家有没有听你娘的话?”听到这一声牛儿,吴维脸上的表情有些僵硬,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。他早就跟家里人说过很多次,不要叫他的小名,牛儿牛儿,听着就...
《吴维吕德兴结局免费阅读穿越古代,艺术生的科举之路番外》精彩片段
知道他奶不信他的话,吴维也没多说什么,他年纪小,说出来的话确实没什么分量。
看着时候不早了,小小的人儿来到院门口坐在门槛上,双手拄着下巴望着家门口的方向。
今年秋收已经过了,现在家里活计少,青壮大多都会去城里打短工,今天他爹跟二伯应该也快回来。
果然,吴维没等太久,路的尽头就出现了他爹跟二伯的身影。
见到自家老爹,吴维小眼睛一亮,站起身噔噔噔就冲了过去。
“爹,二伯。”
听到吴维的喊声,兄弟二人都笑了。
尽管累的不行,见到小儿子跑上前,吴老三弯腰接住小儿子,一把把人抱在怀里,大步往院子里走去。
“牛儿,今天在家有没有听你娘的话?”
听到这一声牛儿,吴维脸上的表情有些僵硬,不过很快就恢复了正常。
他早就跟家里人说过很多次,不要叫他的小名,牛儿牛儿,听着就像在叫牛似的。
可是家里人却觉得这样叫着亲切,一点都不听他的,反对无效,最后吴维也就只能听之任之。
吴维就把小名这事抛开,双手搂着他爹的脖子。
“爹,镇上热闹不?”
自家儿子,吴老三还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,故意说道。
“热闹啊,人可多了,还有不少小贩卖好吃的。”
吴维一听,心里更痒痒了。
“那爹你下次去镇上赶集的时候,能不能把我也带上,我长这么大还没去过镇上。”
去镇上这事吴维也不是第一次提了,不过家里人以他年纪还小为由拒绝了。
吴维心很累,不过他也知道家里人是为他好,这年头拍花子的可不少,要是一不小心被拍花子的给带走了,那以后可就回不了家了。
可是不能怕就不去镇上,吴维急得很。
“不行,就是人太多了,你去万一丢了怎么办?”
“爹,您放心好了,我一定听你的话,紧紧的拉着你的手,要是有坏人来抓我,我立马就喊,一定不会让他得逞。”
吴老三边走边做出一副考虑的模样,吴维急了,明天就是镇上的大集,他爹是一定会去的,他这次一定要跟去。
“爹……。”
吴维哀怨的喊了一声,这声音尾音拉的老长,听得吴老三一阵肉麻。
有时候小儿子撒起娇来,他还真的有点受不了。
“这事你去跟你娘说吧,只要你娘同意,明儿个爹就带你去,若是你娘不同意的话,爹也没办法。”
吴维听到这话眼睛一亮。
“真的吗!爹你说话算数?”
“那当然。”
“行,我去跟娘说。”
说着示意他爹把他放下,然后噔噔噔跑去灶间,去找他娘去了。
王氏此时正打算摆饭,见到小儿子进来,也知道他是为了啥。
知子莫若母,明天就是镇上赶大集的日子,小儿子忍到现在才开口,已经算是不错的了。
“娘,爹已经同意明天我跟他一起去镇上赶集,娘你觉得这事行不行?”
王氏一挑眉。
“你爹同意了?”
吴维小眼睛咕噜一转。
“嗯,爹同意了。”
“那等会我问你爹去。”
“不是娘,爹的意思是只要你同意我去,他就带我去。”
儿子磨了好久要去镇上,王氏本来也打算明儿个让当家的带着他去镇上过过眼瘾。
至于说要买什么,最多就买个两铜板的包子,再多也不能够,家里就是这么个光景,钱可得花在要紧处。
但现在看小儿子这副模样,王氏也起了逗弄的心思。
“不行,你太小了,还是等你五岁的时候再去吧。”
一听这话,吴维顿时小脸一垮。
五岁,他现在才三岁,离五岁还有两年,想到还要在家里吃两年的豆饭,和用粗面蒸出来的馒头,吴维就觉得嗓子疼。
要不是他娘时不时的偷偷给他弄个鸡蛋吃吃,他现在肯定面黄肌瘦,不过现在也没好到哪里去就是了。
所以现在最要紧的,就是解决一大家子的口粮问题,不说吃的多好,那也不能像现在这样,一年买不上两回肉,这他可受不了。
见到小儿子这副模样,王氏一乐,也不逗他了。
“好了,娘跟你开玩笑呢,你想去明天就跟你爹去吧,不过有一点可提前跟你说好了,不能离开你爹身边,你能不能做到?”
“嗯嗯。”
吴维猛点头。
“娘放心,我一定能做到。”
说着上前搂着王氏的脖子,在她脸上吧唧就是一口。
“娘最好了,我去跟爹说。”
说着就跑出了灶间。
王氏见到小儿子这副模样,笑着摇了摇头。
晚上吃饭的时候,一大家子都知道了明天,四郎要跟着他爹一起去镇上卖鸡蛋跟草鞋。
这是家里唯=的收入来源。鸡蛋跟草鞋攒的差不多,就会由吴老三带着去镇上卖。
要说为什么是吴老三去,因为吴家一大家子,就吴老三嘴巴会说脑子活泛,吴老大跟吴老二都不行。
家里三个媳妇王氏还可以,不过家里的活计这段时间王氏也丢不开手,所以卖鸡蛋跟草鞋的人就成了吴老三。
知道四郎要跟着他爹一起去镇上,几个半大小子都投去了艳羡的目光,不过他们以前也跟着一起去过镇上,只有四郎没去过,倒是没在这里跟他争。
第二天一大早,因为心里有事,吴维一晚上都没睡踏实,天还没亮就早早醒了。
醒来见他爹不在,急得立马就跳下了床,怕他爹落下他自个儿去了镇上。
不过好在他爹还没去,父子两个随便吃了点,吴老三就挑着个担子出了门。
一边担子里挑的是草鞋跟鸡蛋,另一边的筐里挑的是吴维。
没办法,吴维的年纪太小,从吴家村去到镇上有十几里地,让他走着去不现实,所以吴老三只能自个受累,挑着自家小儿子去。
村里倒是有牛车,去镇上一个人两个铜板,倒也不贵,不过这两个铜板吴老三是舍不得出的。
吴维坐在筐里显得异常的兴奋,不过也知道他爹挑着他走不容易,倒是也没乱动,只是那小嘴叭叭叭的就没停过,一直问着他爹镇上的情况。
抱着吴维出去的官差把人放下之后,就跟刘大汇报了吴维的举动维。
刘大给吴维投去一个赞赏的眼神,很难想像只有三岁左右的孩子,能够在那样的地方临危不乱,还能够想到跟外界联系的法子,若是给他成长的空间,此子以后必定会有所作为。
刘大走过来蹲下身,看着吴维。
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“回差爷的话,我叫吴维,我是十五里外吴家村的村民,跟爹爹一起来镇上卖东西,被人带到这来的。”
声音听上去有些幼稚,不过却简单的几句话,就把自己的来处说了个明明白白。
刘大本来还想再问些什么,不过看到茅房那边,手下领着一名小公子上来,只来得及匆匆扔下一句。
“别担心,我会把你送回给你爹。”
吴维面上一阵欢喜,心里却撇嘴,虽然他只有三岁,可也没有这么忽悠人的,像他这样可是立了大功,难道官府就没有点赏赐啥的。
唉!这人小还真是一大硬伤,别人都不拿你当回事。
刘大来来到崔玉面前,拱手行礼。
“小公子可有受惊。”
“无妨,我大哥在哪?”
“崔公子就在县衙内,小公子请。”
崔玉应了一声,然后径直往院外走,不过在路过吴维边上的时候,崔玉脚步一顿,小声说了句多谢。
丢下两个字,崔玉便大步往院外走,刘大紧跟他身后。
拐来的孩子自有手下的人会妥善处理,刘大也不担心。
后来地窖里面的孩子全部都被带了上来,吴维跟着他们一起全部被送到了县衙。
在后堂,下人端了些点心给他们吃,接下来就是等着,等他们的家人来接他们回家。
吴维没等太久,过了小一刻钟,外面就传来匆匆的脚步声,最主要的还是刚才,一大家子打算来县衙打听打听,看有没有消息。
吴维一抬头,不光爹娘,他爷还有他大伯,二伯,大伯娘,二伯娘全都来了。
王氏看到小儿子,大吼一声,牛儿,整个人就飞扑过去,一把把吴维搂在怀里,顿时哭得死去活来。
“你吓死娘了,你吓死娘了。”
嘴里来来回回只会重复着这两句话,吴老三在旁边不好上手,只得有一下没一下摸着儿子的脑袋。
心里想着,下次可不敢带儿子再来镇上,心中一阵后怕,他不敢想象,若是小儿子真的找不到了,他以后的日子会怎么样。
吴维知道他娘肯定是被这次的事吓惨了,就任由他娘搂着自个儿,乖乖趴在他娘的怀里。
等到王氏哭的差不多了,吴家人这才朝一旁的官差道谢,然后吴家人就带着吴维走了。
回村的路上,王氏谁也不让,自个背着小儿子回家。
心里一阵庆幸,他们这地儿被拍花子拍走的孩子,能找回来的一百个当中也没有一个,他小儿子这是走了狗屎运,看来是老天爷保佑。
镇子不大,几乎每年都有孩子丢失,这在镇上已经不算什么大事,可是今年不一样,今年丢失的孩子竟然通通都找回来了,这在镇上可是引起了轰动。
前两年丢失孩子没有找回来人家又想起自家的孩子,全都围到县衙打听情况。
县太爷这几天忙的不行,不过好在是把那两位贵人给送走了。
崔奇带着自家弟弟离开的时候,派了个小厮往吴家村去。
崔一来到吴家村打听了一番,打听到老吴家之后,便来到了老吴家。
此时老吴家除了王氏在家带着小儿子,别的人通通都不在。
回家的这两天,王氏把小儿子拘在家里,哪都不让他去,自个也在家看着小儿子。
老吴家的人谁也没说啥,这若是放在他们身上,他们也怕会这样。
王氏坐在院子里缝衣裳,手里的衣裳是给吴维缝的,而吴维,乖乖的坐在一旁给他娘打扇。
“娘,你累不累,要不要喝口水?”
王氏一脸的欣慰。
“娘不渴,你累就别扇了,娘也不热。”
“知道了娘。”
虽然他娘这么说,不过吴维的小手就没停过,这样的天气哪有不热的道理。
听到门口传来了敲门声,紧接着传来一男子的声音。
“请问,有人在家吗?”
王氏放下手里的针线,抬头朝院门口的方向看去。
“谁呀?”
听声音好像也不是村里的人,不知道是谁?
崔一走进院子,见到母子二人,朝赵氏拱了拱手。
“请问,这里是吴维小公子家吗?”
王氏一下子没反应过来,吴维是哪个,还是旁边的吴维应道:“没错,我就是吴维,你找我有什么事?”
崔一没想到,来到家里竟然遇到了正主,这就更好办了。
上前几步,朝吴维行了一礼。
“我家公子带着弟弟出游,没想到在镇上被人拐了,幸好小公子机智,不然的话,这次官府的人,也没有这么快找到那伙人的老巢。
为报答感谢,这是我家公子的小小心意,还请小公子莫要嫌弃。”
崔一说完,从怀里掏出一个荷包奉上。
吴维看他娘没反应过来,直接朝前几步,接过崔一手上的荷包。
“心意我收到了。”
崔一一愣,原想着这小公子或许会推拒一番,却没想到如此干脆。
不过又一想到对方的年龄,想来应该没想太多,不过他这次来的目的算是完成了,便没深想。
“东西已送到,小的告辞。”
母子二人把人送到门口,见人离开,王氏这才反应过来,赶紧把院门拴上,一巴掌就拍在吴维的脑袋上。
“你这孩子,别人给你什么你就收呀!”
“娘,这是我应得的,这次要不是你儿子我机智,官府的人哪能那么快找到我们,说不定都找不到,人家这是对我的感谢,不要白不要。
而且经过这次,咱们这一辈子都不会见到对方,反正咱们家也缺钱,他们肯定不缺,或许在他们眼中,这也就手指缝漏一点点。
还了人情,人家心里也不会一直记着。”
王氏一听,儿子说的也有几分道理,顿时也不管了。
可王氏也不想想,她小儿子今年才三岁,怎么就能说出这么一番大道理来。
此时,吴家三个妯娌正坐在院子里缝衣,刘氏的话显然要比往常多得多。
“三弟妹,你看我这衣服拐角这里,是不是缝得不太好,我总觉得有些别扭。”
“三弟妹,你昨天做的那道扒茄子,就跟我做的不是一个味儿,比我做的还好吃,改明你有空教教我吧。”
不过刘氏本就是个不多话的性子,冷不丁的没话找话,听着还怪让人不习惯的。
王氏也知道大嫂是什么意思,不就是想讨好她,想着到时候让大郎跟着四郎也去念几年的书,跟大嫂在一个家这么些年,她是什么脾气王氏自然是知道的。
不过王氏是觉得,大嫂把事想的太简单了,就依着大郎的性子,公爹若是同意把大郎送去吴秀才那里,想必吴秀才也不会收的。
吴秀才到底是个什么性子,她多多少少还是知道一些,此人十分看不起村里人,又怎么会看得上,经常被村里娃子欺负的大郎。
不过这些王氏也只是自个心里知道,没有当着公爹跟孩他爹还有村里人的面,说过一句吴秀才的不是。
她一个妇道人家这么说一个秀才公,肯定会被呵斥,她又何必自讨没趣。
更何况再过不久,四郎就要送去跟吴秀才念书去了,王氏就更不会说了。
昨天晚上大嫂没有说,应该是一时半会儿没反应过来,这会儿反应过来了,倒是知道讨好她了。
不过大嫂也不想想,家里的事,她一个妇道人家又能做得了啥主,讨好他还真是讨好错了地方。
现在这天气已经是秋老虎的尾巴,大人们都出去上工的上工,下田的下田,而孩子们则趁着这个时候天还不冷,家里三个郎,都约着一起去山里面捡柴火。
这样的事就没有四狼的份了,自从上次去镇上差点被拐,他娘看他看的十分的紧,平时都是不许他出村的,上山就更不用想了。
不过吴维也是知道好歹,再者说了,上次官府把他们救出来,也没有发布告示说那伙拐子到底有没有全部抓住,看他们先前做事的派头,想来是有组织的,背后必定牵扯不他这段时间还是老老实实窝在村子里吧。
在村子里,他们怎么说还会顾及一二,不会明目张胆的来报复他。
就这样,之后将近一年的时间,吴维活动的范围只局限于村子里,一直到他四岁之后。
也是这一天,家里的孩子们才都知道,四郎即将要去吴秀才那里念书的事,一个个都投去羡慕的眼神。
念书呀,他们村里面就没有几个念书的。
大郎听到四狼可以去念书,心是替四郎高兴的,可高兴了没多久便眼神一暗,他也想去念书,可是他知道,尽管他是家里的长孙,爷奶他们是不会同意他去念书的。
而他自己虽然有心,但他也不会去村里念书,恐怕到时候,村里的孩子欺负他越发的厉害。
吴维把家里几个几个哥的表情看在眼里,二哥三哥看样子对读书不感兴趣,大哥倒是想去念书的样子。
不过他是不会替大哥说话的,他那性子也不适合去吴秀才那里念书,去了说不定很快就会被吴秀才给退回来,还不如他学了之后再回家教他们。
“大哥,二哥,三哥,你们放心好了,等我去吴秀才那里学好了,再回来教你们也是一样。”
大郎一听,顿时眼睛一亮,对呀,他怎么没想到,四郎学会了可以在回来教他们嘛,四狼那么聪明,学东西肯定很快。
而二郎三郎则摆手。
“不不不,你自己学就行,不用教我们。”
二郎跟三郎是在村子里长大的,自然是听说过吴秀才的严苛,村里有几家被送去的孩子,平时跟他们玩的也不错,当中的虎子就因为学业不好,手掌时常肿得老高,他们都知道这是被吴秀才打的,所以两人才如此抗拒去念书,他们也静不下那个心思去学。
两人刚这么说,头上就各自重重挨了自家老爹一下。
吴老头冷哼一声。
“哼!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,四郎愿意教你们,那是看在是自家兄弟的份上,你们倒还拿起桥来了。”
两人脸上苦哈哈,爷,他们真不是拿桥,是真不是读书的那块料啊。
大郎倒是上前道谢。
“那就多谢四弟了。”
“好说好说,都是自家兄弟。”
小小的人儿摆着手的模样,怎么看怎么惹人讨喜,一家子看到四郎的模样,全部都笑了。
接着就是准备要去吴秀才那里拜师的礼,这事王氏早早几个月,就已经跟村里其他人家打听好了。
别的东西都已经早早备下,今儿个一大早,又让孩他爹去隔壁村割了一块两斤重的五花肉。
所有东西都准备好,只等明天一大早去吴秀才那里拜师。
第二天早上,吴维早早就被他娘给捞起来了,一身崭新的衣服穿上,肩膀上还被他娘挂了个斜挎包,这是王氏看村里念书的孩子们都有,特地给自家小儿子缝制的。
被这么一收拾,本就长得唇红齿白的小吴维,这会儿看上去格外的精神,张开手在王氏面前转了一圈。
“娘,你儿子今天咋样?”
“嗯,不错,我儿子长得可真俊。”
小儿子随了他爹皮肤白,不过说来也奇怪,老吴家从吴老头到前面两个儿子皮肤都是黑的,可到了吴老三,却长得唇红齿白。
本来五分的样貌,再加上肤色,顿时把吴老三的颜值拉高了不少。
按理说李老太也不白呀,也不知道吴老三是随的谁。
不过王氏只是一想,便把这问题抛开。
“孩他娘,你好了没有啊,好了咱就走了,可别错过了时辰。”
“哎,就来,就来。”
王氏牵着小儿子出了屋,吴老三看到小儿子这副模样,也乐了,不愧是他的种,长得就是精神。
吴老头一看吴维出来的。
“走吧,可别让吴秀才等急了。”
接着,祖孙三人就出了门去了吴秀才家。
而彼时,因为时辰还早,来学堂念书的孩子们都还没来,但是因为吴家人提前说过,吴秀才知道吴家人要带着他家的小孙子过来拜师,所以一早便候着了。
家里总是有干不完的活,吴老三也很少有时间能够跟小儿子相处,这会听到小儿子小嘴巴巴个不停,倒也不恼,耐心的回答他的话。
“爹,你经常来镇上,肯定对镇上很熟悉,待会你卖完东西能不能带我到处转转?”
吴老三倒没有一下子答应小儿子。
“到时候再说吧,也不知道东西啥时候能卖完。”
吴维想着,待会一定要帮着他爹赶紧把东西卖完,这样就有时间让他爹带着他在镇上转转,到时想个挣钱的点子,改善一下家里的条件。
见小儿子低着头,也不知在想什么,吴老三看了一眼没在意,只顾低头赶路,他得在天亮之前赶到镇上去。
在天蒙蒙亮的时候,在吴老三终于看到了镇子口,赶紧唤睡着的小儿子。
“儿子醒醒,咱们到镇上了。”
吴维睡眼惺忪的睁开眼睛,刚才在路上想着想着,自个儿倒是先睡着了。
不过这会秋收刚过,睡在筐里倒也不觉得冷,便一路睡到了镇子口。
要不是他爹喊他,他估计还要睡好一会儿。
揉了揉眼睛看向镇子口的方向,就见到这会有不少,跟他爹一样挑着担子或背着筐子的人,在镇子口排队进城,而镇子口也有官兵把守着。
吴维平时见的都是吴家村的人,这还是来到古代之后,第一次一下子见到这么多的人,忍不住好奇地打量周围的人。
从周边人穿着不难看出来,他们这地是真的穿,大多数人衣服上或多或少都打着补丁。
偶尔能见到一两辆牛车,至于说马车,那是一辆都没见着。
这样想着,不一会儿就轮到了他们。
就见他爹从兜里摸出两个铜板,一脸讨好的递给守门的官兵。
“差爷,这是小的入城费。”
守门的官兵连手都没伸,看了一眼一边箩筐里面的小吴维,倒也没说什么,示意吴老三把铜钱扔到旁边的一个木盒里。
“行了,赶紧进去吧,别在这堵着。”
“是,是,差爷您忙,您忙。”
等进了镇子有一段,确定他说话镇门口的官兵听不到,吴维才一脸好奇的问道。
“爹,进城的人还要交入城费吗?”
“也不是人人都教,你要是不卖东西的话,进来是不收费的。
但若是像我一样挑着担子来卖东西,就要收两个铜板。
看到前面那辆牛车没,要拉牛车进镇的话就要收五个铜板,马车的话是八个铜板。”
吴老三就是有这一点好,他并不觉得小儿子小就敷衍了事,而是认认真真把自个知道的跟小儿子说。
吴维听得一阵咂舌,看来这古代当官的还真是黑呀,别小看这小小的两个铜板。
照刚才排那么长的队来看,这一天不说多,一天下来也能有个一二两,一个月下来小一百两银子不就有了。
不过很快,吴维就顾不得想入城费的事了,他爹带着他拐向左边一条街。
吴维看了看对面那条街,显然对面那条街,比他爹现在带他来的这条街还要好上不少。
不过他也知道他爹卖的是草鞋跟鸡蛋,像那边的人是不需要这些东西的。
吴老三走了小一刻钟,在一个空着的摊位前放下担子,然后用肩上搭着的汗巾,擦了一把脸上的汗。
旁边摆摊的一个大爷见到吴老三,热情的跟他打招呼。
“老三来啦,今天咋来的有点晚?”
吴老三一边把筐子里的小儿子抱下来,一边把另一个筐子里的摆放在摊位前,然后一边回答旁边老曹老头的话。
“家里小儿子要跟着一起出门,这不路上就耽搁了点功夫。”
“这就是你家的小儿子,长得白白净净的,像你,以后长大肯定是个有出息的。”
吴老三摸了摸小儿子的脑袋。
“我这小儿子确实是个机灵的,将来肯定有出息。”
曹老头内心吐槽,他不过就是顺嘴一说,这吴老三还当真了不成,不过他也知道吴老三的尿性,倒也没在这上面跟他计较。
曹老头在刚才吴老三摆摊的时候,就注意到他带来的东西还是老两样,跟往常没啥子区别,顺手整理了一下摊前摆着的菜。
两人卖的东西不同,倒没有竞争关系,平时相处的还算融洽。
他们这个地方本在是在街尾靠后,人倒是比不上前面街头的多,不过谁让这里摊位费便宜呢,只需要交一个铜板,舍不得银钱的,大多数都是来街尾摆摊。
把东西整理好之后,吴老三就坐在他带来的小马扎上,拉过小儿子抱在怀里。
吴维这会儿却顾不得跟他爹说话,眼睛都放在附近卖的东西上。
他爹把摊位摆在这里不算好也不算坏,周围摆的都是一些自家地里产出的东西,来这里买东西的都是一些镇上的人家。
看了看他们脚上穿着的布鞋,觉得他爹这草鞋怕是有点难卖。镇上的人家谁会买草鞋穿。
果然,摆了个把时辰,一篮子鸡蛋差不多有三十多个,倒是全卖光了,但是这草鞋却只卖出去三双。
吴维看了看天色有点着急,照这样下去的话,他今天可别想在镇上逛逛。
“爹,要不咱们换个地方摆摆,我看镇上的人家也不需要咱们家的草鞋。”
吴老三自然是知道这个道理,镇上的人家就算再穷,穿的布鞋再破他也是布鞋,不会有人穿草鞋。
可这多多少少是家里一个营生,抱着能卖多少算多少的心态,吴老三每次来卖鸡蛋的时候,都会带上家里的草鞋。
生意不好,吴老三倒也能接受,他每次带出来的草鞋就没有全部卖完的。
听到小儿子的话,吴老三以前也不是没想过,可是这镇上好像没有哪里需要草鞋的。
这么想着,吴老三就问了出来。
“儿子,镇上好像哪里也不需要咱们家的草鞋。”
“怎么会?我就知道有一个地方需要。”
吴老三倒也没把小儿子的话放在心上,只顺嘴一问。
“哦,那是哪?”
“码头呀。”
牛氏本来是上山捡点干柴,没办法,先前家里准备的不够,就只能趁着雪还没下,赶紧去多捡些回家里备着。
冷不丁看到四人的模样,牛氏一个没防备,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。
“哎呀妈呀!鬼呀!”
牛氏吓得大喊一声,整个人忍不住往后爬去,这回腿软,她是真的起不来。
也不是她大惊小怪,实在是对面的四人简直就没有人样。
老吴家四人看到牛氏心里就是一个咯噔,这人倒霉啊,喝凉水都塞牙,放屁都打脚后,怎就偏偏遇到了大嘴巴牛氏。
这下可好,他们去镇上摆摊被混混打的事,是瞒不过村里人了。
先前老吴家的人去镇上摆摊就被村里人看见过,不过村里人也没怎么当回事,想着老吴家这是过不下去另找出路。
可这做生意又哪是这么简单的事,村里以前也不是没有人去镇上做过生意,但十个人当中只有一个是成功的,剩下九个都以失败告终,没赚到钱不说,还把家里的钱都给搭了进去。
有了先前的例子,村上的人就很少动了去镇上做生意的念头,没想到啊,这老吴家倒是敢想敢干。
“牛婶儿,是我。”
牛氏本来想爬起就跑的,不过听到熟悉的声音传来,仔细看过去,顿时就不确定了。
“你是老吴家的王桂花??”
“是我,牛婶。”
牛氏一只手拍着胸前。
“哎呀妈呀,你们这是干嘛,可吓死我了。”
反正去镇上摆摊的事村里人也知道,现在牛氏知道了,他们被混混打的事,相信过不了两天就会传到村子里,这会儿说与不说都没多大的关系,王室索性也就说了。
“嗨,我们家这不是去镇上做生意嘛,今儿遇到一伙混混,跟他们打了一架,牛婶你忙啊,我们得先回家去,孩他爹被打得厉害,得回去给他擦点药油。”
牛氏的眼睛咕噜噜在老吴家四人身上转悠,这打的着实是惨了些。
“赶紧回吧。”
王在跟刘氏说话的时候,吴家兄弟俩已经朝前走了,刘氏跟在他们身后,王氏说完也急匆匆跟上去。
牛氏猛地吃到这么个大瓜,而她又是个大嘴巴的性子,这货是憋都不憋不住。
从地上爬起拍了拍灰,把地上的柴捆往肩上一扛,用她平生最快的速度,回到了村中心的那颗大榕树下,竟是连家都没回。
把柴往旁边一放,拍着大腿就跟村里人在树下,说起了老吴家去镇上摆摊被混混打的事。
“不得了啦,不得了啦,老吴家的人去镇上摆摊,被混混给打了,那个惨哟。我刚刚可是亲眼看到,我都差点没认出来。
我估计,吴家老二跟老三要在床上躺个两三个月。
村里人一听还有这事,赶紧围过来听牛氏细说。
而这边,老吴家的人却顾不上村里的闲言碎语。
李老太今儿一大早就觉得这眼皮跳个不停,心里也也慌慌的,家里人她倒是不担心,就一直担心去镇上摆摊的人,就怕出什么事。
可这怕什么就来什么,正想着呢,就见四人回来了。
那副惨兮兮的模样,李老太惊得手上端着的簸箕都掉在了地上,一簸箕的绿豆撒了一地。
李老太上前摸摸吴老二,又摸摸吴老三,手不住的快速比划着。
王氏知道婆婆着急,赶紧把镇上发生的事快速说了一遍。
最新评论